美国数学史学家E·T·贝尔在《数学大师》里说:“当从未见过数学家的人碰到某位数学家时,他们可能会相当惊讶。因为普通读者对数学家这类人较之对其他任何脑力劳动者了解得更少。与他的堂兄弟科学家相比,数学家极少在故事中担任角色,当他确实在小说或银幕上出现时,他只不过被人们当做完全没有常识的邋遢的梦想者——可笑的配角。他在现实生活中是哪一种人呢?只有详细了解一些伟大的数学家是什么样的人,他们过着怎样的生活,我们才能知道传统的数学家的肖像是多么荒唐而不真实。”
我可以保证,这本《解码者:数学探秘之旅》里面的数学家肖像绝对不会显得“荒唐而不真实”。这是一本专业摄影师在法国高等科学研究所拍摄的数学家照片辑,在里面,他们在巨大的黑板上写密密麻麻的方程式,在大厅里一边喝下午茶一边讨论工作,或者思考着走过茂密的树林。他们就像自然数一样真实。
每个数学家还都写了一篇简短的随想,述说学习数学的经历,或者向人们解释他们是如何看待数学的。德克·克莱默回忆1994年他在澳大利亚的塔斯马尼亚大学,与远在英国的同事互发电子邮件计算“费曼图的展开项”(别费劲了,你不会知道这到底是什么意思),那时候他所在的霍巴特市正有一场丛林大火。突然,同事在一封电子邮件里问他,“顺便问一下,那场丛林大火烧到哪里了?”于是他抬头看窗外——大楼里的人已经被疏散了,五十码以外的桉树烧了起来。但是大火就是在那里停了下来,所以他们得以继续讨论“费曼图的展开项”。
去年的菲尔兹奖得主(这是数学界的最高奖,只颁给四十岁以下的数学家)、越南数学家吴宝珠也是作者之一。他写了一篇题目叫《鞑靼人沙漠》的文章,回忆了他“职业生涯当中最具有决定性的一个时刻”。在法国高等科学研究所工作的那段时间里,他一直在尝试理解一篇文章之中的一个句子。有一天下午,他成功地获得了一个明确的见解,突然之间却感到失望,因为付出如此多的努力之后,他也只不过写出了一条十来行的引理。在喝茶的时候他把这条引理告诉罗朗·拉福格(另一个菲尔兹奖得主),拉福格热情地回答说:“可是,这正是需要做的事情呀!”可是,数学家到底在做什么呢?当今最伟大的数学家迈克尔·阿蒂亚的说法最有诗意:“在明亮的白昼里,数学家们在验证题目的方程式和证明过程,他们不会在他们严谨的论证当中留下任何一个未经核查的细节。但是,当夜幕降临时,在皎洁的月光照耀下,他们的思想却在飞翔,徜徉于星辰之间,赞叹天空的奇妙。正是在此时此刻,他们获得了灵感。没有梦,就没有艺术,也没有数学,更不会有生活。”
说到底,他们在做梦,在创造,更是在生活。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谢小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