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票散发的淡淡清香只是引诱了我的嗅觉,梦幻蓝色的封面只是刺激了我的视觉,这都不足以吸引我。吸引我的是“有人说,旅游是圆儿时的一个梦想”,吸引我的是“生命中有了这样一次荡涤身心的旅行,当我垂垂老矣行将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据说人的一生会电光石火地闪现,浓缩成一部微电影,我势必回忆它,然后浮出若隐若现的欢颜”……我想我得承认,阅读《蓝色天堂》的初衷里潜藏着艳羡甚至嫉妒。
“山的那一边是什么呢?”住在山里的孩子总忍不住好奇。殊不知,以后抑制不住的闯天下的冲动,也许都源于此。儿时的我们更像是正宗的“地球村”人,时不时就会跳出“我要环游世界”的梦想并大胆宣告。光阴在童真的笑颜上留下成长的痕迹,儿时的梦想却渐行渐远,求学、工作,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匆匆脚步没有留下印记。疲惫的心越发体会歌唱中“我想去桂林呀,我想去桂林,可惜有时间的时候我却没有钱。……可是有了钱的时候我却没时间……”的无奈。
一天听说有位作家在100多天时间里做了环球航海旅游,也想起了儿时的我也曾有过环游世界梦,心中有了梦想被“盗”走的不平。进一步听说,这环游世界的人还出了一本叫《蓝色天堂》的书,对文字较为敏感的你更增添了一份艳羡。心中也不时幻想,如若是自己,又将有怎样的风景在迎候着我,在我的笔端又会如何将其留影。翻开这本引人遐想的书,它又将怎样取悦对它心怀“嫉恨”的我?
“加勒比海的水,蓝到令人昏眩。我所说的昏眩,不是一个形容词,而是真实感受。如果你久久地凝视着海水,就会断然生出潜入它怀抱的欲望。这欲望来得如此猛烈和祥和,让你无法克制,我觉得像是一种深度的催眠。所以,忠告朋友们,如果有一天你到加勒比海,无论海水多么美丽湛清,你也不能目不转睛地探身望着它。加勒比海是有魔力的,会温柔地吸附你入海。”我想,作者的忠告对于我是会失效的。加勒比海,保持你的湛蓝与纯净,等着你不知名的客人,她可是热盼你很久了。
“我喜欢巴格马蒂河边这种对待死亡的安然之态。不把死亡看成是污秽、惨烈、恐怖、丑陋的事情。既然外面每个人都一定要走过这个阶段,那么把它正常化、从容化、洁净化、温暖化,不但对他人是一种仁慈,对自己也是一种妥善的安排。”原来,母亲一直反对而我强烈赞成的死亡焚化,在另一个国度尼泊尔却是常规的仪式。“火葬台上浓烟四起,燃烧着消亡的生命,如同夏日原野上一堆堆的篝火。僧人在河岸祭祀,超度着即将随河流弥散的灵魂。巴格马蒂河,是尼泊尔通往天国的阶梯。”
在文字中穿越了一个个国度,文字带来的视觉刺激与探险游历,唤醒了记忆深处的出行因子。正如作者所说“我做出环球航海旅行的选择,只是期望自己不必用一生去遗憾有一个童年的梦想,未曾实现。”当青春不再,年老的我是否会喃喃低唱《老男孩》,“未曾绽放就要枯萎吗?我有过梦想。……当初的愿望实现了吗?事到如今只好祭奠吗?”《蓝色天堂》的阅读进入尾声,追随梦想的旅程刚开始。
(来源:凤凰网读书 作者:姜应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