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音首页关于大音新闻中心新书推荐图书订购期刊订阅编辑出版文教设备下载中心联系我们论坛
图书搜索:   书名 书号(ISBN) 作者 出版社 [高级搜索]
登录 |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伊斯坦布尔假期》:风从海上来
《伊斯坦布尔假期》:风从海上来
浏览:564次      发布时间:2013-01-07      【 字体:    

作者:王若馨来源:晶报·深港书评

 

 
 
《伊斯坦布尔假期》(法)马克·李维 著 张怡 译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12年11月版

       一直感觉马克·李维的文字里有一种宗教气质,或许是因为他在书中总是在重复自我抽离和狡黠鬼魅。他是偏爱旅行的,从前作《偷影子的人》中男孩在旅途中感受生命变故的真情故事,到此次《伊斯坦布尔假期》中阿丽丝一路向东寻找身世谜底和真爱的旅程,不变的都是马克·李维用戏剧表达平凡的愿望,而唯一改变的,或许只有他在书中渗入的扶摇直上的沧桑感吧。

       描述假期旅行的小说有很多,从胡戈·罗切尔借旅途际遇揭示瑞士国民性的《假期伴侣》到塞尔玛·拉格洛夫用旅行表达成长诉求的《尼尔斯骑鹅旅行记》,都在借着身体的行走表达着探索和成长的生活主题,几乎所有的旅行小说都是相似的模式,当然风光游记除外。《伊斯坦布尔假期》的小说故事本身并没有花俏的结构,很多时候就连旁白和语言也少了许多旅行小说独有的华丽辞藻和暗喻构架,在小说后半段引入主角的童年阴影后甚至还有着一些阴郁的沉重,一度让人猜测,这本书的最后一页会不会藏着一个更为深邃的黑洞。可是这些都不能抑制马克·李维揭示“人生小说”的冲动,在平实语言构筑出的文字画面中,从事调香师这一神秘职业的阿丽丝和古怪而又殷勤的邻居戴德利一同上路,揭开童年的伤疤,找寻真实的自我。

       此书的封皮上写着“疗愈系爱情小说”,我却认为这个形容词绝对框不下马克·李维的初衷,毕竟,爱情在他眼中从来都只是生活中一个很小的部分,而其对待爱情的态度向来严厉,这一点在小说一开始,马克·李维就借着游乐场女算命师说出了足够让每个女人听完都想狂揪头发的残忍旁白——“你生命中最重要的那个男子,那个一直令你寻寻觅觅,却始终不知道他是否存在的男子,其实不久前刚刚从你身后经过”,阿丽丝的旅程就从这句预言开始,她的心中那时一定也有着某种惴惴不安的期许,所以算命师的一句话就击中了她的软肋,从此她尘封在童年记忆深处的阴影猛兽也终于得以脱缰。但此时的她还缺少前往伊斯坦布尔的勇气,马克·李维捻灭了她最后的逃避和懦弱,戴德利给了她精神的鼓励和财力的支援,让这场旅行成为了势在必行,正如风从海上来,水集云落雨,这是自然,无法反抗。

       从精神漫游的角度来说,《伊斯坦布尔假期》中的阿丽丝和电影《二次曝光》中范冰冰饰演的角色有些相似,她们都在童年的阴影中挣扎、游离,不愿触及的回忆投射在现实生活里变成了难言的恐惧,她们痛苦,她们不愿承认痛苦;她们深陷,她们在旧伤中沉溺深陷。不过,阿丽丝无疑是幸运的,因为她的恐惧随着正视而散去,她的真爱其实就在身边。马克·李维在阿丽丝身上其实还倾注了更大的野心,《伊斯坦布尔假期》也随着这种野心获得了更为广阔的时代历史背景——亚美尼亚大屠杀,这是阿丽丝恐惧的根源,也是马克·李维在爱情故事中埋下的个人野心。阿丽丝拥有亚美尼亚血统,五岁时的她在伊斯坦布尔亲历了这次浩劫,1915至1917年间,有150万亚美尼亚人在土耳其奥斯曼帝国统治时期被屠杀,阿丽丝的父母都在这场灾难中遇害。马克·李维是悲悯的,他没有对这段历史过多的评论,他只是淡淡的叙述,然后尊敬地对生命行一场庄重的注目礼。

       马克·李维在自白里写到“我们都经历过这样一种孤独,这种孤独无关被爱,无关爱人,只是一种纯粹的孤独。”在《伊斯坦布尔假期》的文字中,常常能感受到马克·李维的这种裹挟着饱满沧桑感的孤独,或许吧,在一张张喧闹的面容下,也暗藏着无人不孤独的真相,阿丽丝用寻找化解孤独,戴德利用陪伴释放孤独,我们用阅读文字缓冲孤独,这种孤独就像无孔不入的风,在夕阳斜洒的傍晚,裹挟着人生咸陈的况味从海上吹来,或许苦涩或许皲裂,但正如阿丽丝所说“接受吧,这就是生命的征兆”。

版权所有:广东大音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请使用1024*768分辨率浏览    地址:海珠区赤岗西路20-22号畅流工业园2号楼1梯501   QQ客服: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电话:0086-20-34025801   传真:0086-20-34025801   邮箱:gddayin@vip.163.com    粤ICP备15096249号  邮箱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