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音首页关于大音新闻中心新书推荐图书订购期刊订阅编辑出版文教设备下载中心联系我们论坛
图书搜索:   书名 书号(ISBN) 作者 出版社 [高级搜索]
登录 |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吴小如讲杜诗》:从心所欲而不逾矩
《吴小如讲杜诗》:从心所欲而不逾矩
浏览:474次      发布时间:2013-01-07      【 字体:    
作者:闻幼 来源:南方都市报·文学
 
 
《吴小如讲杜诗》,吴小如著,天津古籍 出 版 社2012年9月 版 ,36.00元。

       为纪念杜甫诞辰1300周年,国家话剧院今年上演了话剧《杜甫》。这部戏把杜甫处理成一个符号,杜甫既不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也与历史时空无涉。导演或许想告诉观众,他想要摆脱既有的历史、社会、政治的叙述去直接与作为诗人的杜甫展开精神对话。可是,这样一种脱离现有知识体系和历史语境的对话如何可能?我们究竟应当如何接近杜甫、阅读杜甫呢?九十高龄的吴小如先生今年出版《吴小如讲杜诗》(天津古籍出版社2012年9月)一书,向我们展示了一位一生浸淫古典文学的著名学者面对杜甫的态度和方法。

       杜甫的主要成就在诗,了解杜甫就必须读懂他的诗。而对于如何阅读诗歌,吴先生有着自己的心得。早在二十多年前,他就指出分析作品有四条原则,一是通训诂,二是明典故,三是察背景,四是考身世,最后以揆情度理来统摄以上四条原则。这四加一的原则似乎脱胎于传统所谓的“知人论世”和“以意逆志”,又加上了清儒治学的遗训:即强调文字训诂的重要性。吴先生的四加一原则对于如何赏析诗歌无疑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指导性,后学循此途径,应当可以入门。而吴先生本人的相关著作如《诗词札丛》、《古典诗词札丛》等,也都是在这四条原则指导下展开的赏析。吴先生讲杜诗,依然遵循上述的四加一原则。

       下面略举数例,以见吴先生用此原则诠释杜诗的成功。杜甫的《望岳》是中学生都熟悉的名篇。讲这种诗无疑是最难的,不但很能讲出新意,而且很容易为刻意出新而导致穿凿附会。吴先生这里特别指出几点:一是秉承俞平伯先生的说法,讲“岱宗夫如何”的“夫”字与《鲁论语》中“夫何言哉”的“夫”字联系起来,说明杜甫创造性地将虚词放到句中,从而笼罩全篇,让整首诗都受到这个字的影响。而“夫如何”比“其如何”、“彼如何”等都更具有力量。第二,指出原本不受人重视的诗歌第三句“造化钟神秀”的重要,因为从诗歌结构上来讲,没有第三句,就无法突出泰山的不平反。因为诗的第一句、第二句“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是虚写,后面从第四句“阴阳割昏晓”开始则是实际的感受,中间必须有第三句铺垫。过去注家都把第三句轻轻晃过,实际上便未能深刻理解到诗歌的结构。另如名篇《丽人行》中有云“翻身向天仰射云,一笑正坠双飞翼”,这里的“一笑”,一般都写成“一箭”。其古典出自于潘岳的《射雉赋》,仇兆鳌和其他注本都做如此解读。但吴先生依据俞平伯先生的意见,认为“一箭”应作“一笑”,典故出自《左传》,而《射雉赋》实际上也出自于《左传》。找到典故的出处固然很重要,但若解释得勉强,则说明或者典故的出处有误,或者揆情度理有所不足。

       吴先生讲《望岳》、《丽人行》等诗歌,主要是从通训诂、明典故入手的。他讲《饮中八仙歌》,则用察背景、考身世的方法。杜甫在《饮中八仙歌》中描绘了贺知章等八个喜欢喝酒的朋友,过去认为,此诗虽然有趣,但在艺术上并不是杜诗的代表作。吴先生却发现此诗有它的创造性,即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力求突破当时的所谓礼教、等级制(用现在的话讲)的想法。”杜甫在此诗中“故意要突破传统生活的规范法则”如何得出这一结论呢,就需要详细考察《饮中八仙歌》中提到的贺知章、李白、郑虔等人的生平、性格特征、与杜甫的交游等情况,才能从诗歌的字句之间刊出杜甫的态度、感情和突破当时礼教的思想。顺便提一下,吴先生以察背景、考身世的方法来讲诗的时候,往往夹带讲一些自己的身世之感或师友如俞平伯、周作人及众多北大学者在为人处事和治学上的轶事,可视为不可多得的口述史。

       仔细阅读《吴小如讲杜诗》一书,可领略到吴先生讲诗的方法,从中学习到如何阅读杜诗和古典诗歌的本领。同时,也能感受到老人在讲诗时那份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本领。以吴先生的深厚学养,又经过精心准备,自然心得极多。大量心得在讲述时没有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仅留下只言片语,却十分值得留意。比如吴先生认为杜甫的诗如《兵车行》、《自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三吏”、“三别”都是代表作,但最好的诗却是《送郑十八虔贬台州司户伤其临老陷贼之故阙为面别情见于诗》和《赠卫八处士》,理由是这两首诗人情味儿最重。《送郑十八虔贬台州司户伤其临老陷贼之故阙为面别情见于诗》一诗相信很少有读者注意,即使注意到,也不会认为是杜诗中的最精彩篇章。吴先生却从人情味儿入手,大力表彰此诗。吴先生还会随口谈到一些杜诗学中的重要问题,并给出自己的理解。如谈到杜诗如何用写律诗的手法写古诗(第14页)、谈到著名的概念“沉郁顿挫”(第44、120页),均富有启发。甚至用已经很少有人提及“典型环境”、“典型性格”来理解《佳人》诗(第126页),也让人觉得妥帖。

       吴小如先生的古典文学研究从来都是朴实无华的,他以坚实的文字、音韵、训诂为基础,调动各种学科的知识积累,希望准确无误地将诗文的内涵解释清楚,一方面让大家感受到诗文的艺术和美感,另一方面,通过诠释诗文来达到知人论世的目的。这是一位著名学者毕生治学的心得和甘苦,他的所思所得,不敢说是我们今日面对古典的唯一方式,也当成为一面高悬的明镜,时时刻刻提醒我们要从最艰苦、最基本的文字阅读开始,不要迷恋于脱离文体、脱离历史语境的快餐式阅读。

版权所有:广东大音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请使用1024*768分辨率浏览    地址:海珠区赤岗西路20-22号畅流工业园2号楼1梯501   QQ客服: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电话:0086-20-34025801   传真:0086-20-34025801   邮箱:gddayin@vip.163.com    粤ICP备15096249号  邮箱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