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音首页关于大音新闻中心新书推荐图书订购期刊订阅编辑出版文教设备下载中心联系我们论坛
图书搜索:   书名 书号(ISBN) 作者 出版社 [高级搜索]
登录 |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孤独的敏感者》:王人博的“思想自传”
《孤独的敏感者》:王人博的“思想自传”
浏览:535次      发布时间:2013-01-15      【 字体:    

作者:西木 来源:共识网

 
王人博是中国法学界深具人文情怀与批判精神的学者,他年轻时想做摇滚,想当约翰·列侬。可现在他有些失落,“我只能做一个教书匠,谁也影响不了。在中国宪法领域摸爬滚打几十年后,这个已过“天命”之年的男人有了一种宿命的悲观。

    “许多年前,在这块园田里,东刨西挖,沾着汗尘。这些年,却感到了前所未有的疲惫,不知是因了年老的缘故,还是上天弄人。这人我想起了过去村子里的‘打井’”。“打井”最重要的是要找准位置,若错了一点,幸苦就会白费。更糟的是,某些地方压根没水,付出越多,失望越大。这无疑是王人博之于中国宪法的生动写照。

     他是个孤独的敏感者,曾取名“王二黼”,“王二黼”,即wolf(狼),“敏感、警觉、难以驯服”。但他不是一个极端的人,在被“黑暗”包围时,他选择做一个闲逛者,一个夜间的漫游者。他觉得,“闲逛者既可以在挤满人群的街道,以漫无目的的游走姿态背离人群,同时又被人群推挤,也可以远离人群,在黑夜的世界里,在那些声色光影以及漂浮于心底的记忆中游荡。”

     于是,他留恋于影像、音符、书页、过去的记忆,甚至在电脑里的一幅图画。在夜深人静时,或探头探脑,或驻足观望,或走走停停,摆脱了法域的眼光,用一种敏感、警觉的眼光去关照社会与人生,诉说人的痛楚、困惑乃至迷茫。因此,便有了这本充满了睿智者的思考与言辞的“思想自传”。

     他尊敬严复、鲁迅、陈独秀。严复晚年悲凉的心境,令他惺惺相惜。更有人说,站在现实的河流,他怀有一颗火热的心,却是一个头脑清醒的旁观者。为此,我们在这本书中读到了鲁迅,本雅明、北野武,也读都了孤独、无奈、死亡、人性、罪恶、爱情、悲悯,等等。

     他在朝戈的油画《敏感者》中看到了现代性之下的某类人文知识分子的真实样态,也看到了自己内心的不安和“急匆匆”。在王人博看来,这类知识分子具有类似的气质:他们在崇高与卑微、肉欲与灵魂、庸俗与清雅、信仰与否定、严肃与笑闹、物质与精神、顺从与抵抗、历史与现实、周遭与社会、民族与世界等等矛盾中苦苦挣扎......清醒与焦灼、迷惘是他们挥不去也逃不脱的宿命。

     这种焦虑与不安加重了个体心理的破碎与敏感:越是往内心走,就越是对外界充满好奇,更渴望对这世界的“参与”,而个体就会越来越感动一种本源式的无力和无能。这虽是在描述一类群体,却根本就是王人博自我的写照。

     类似于这样的自我内省,在文章中俯首皆是。比如在《请掐灭那燃烧着的火焰》中,王人博内省道:“其实,我们多数人既不是高尚者,也绝非纯粹的卑俗者。我们是生活在‘道德’与‘非道德’边缘的一群人。如果你不是,那‘对不起’,反正我自己是属这类人”。而在《其实,我们活得都不是太坚定》一文中,王人博又继续写道,人生的欲望并不大,只是不想成为现在这样的自己,能成为“一小块地”的“发现者”就尽够了,这人生也算避免了循环往复,有了新奇。

     在内省与敏感之外,王人博对现实与历史的洞察同样非常精彩的。比如他从电影《马背上的法庭》中,看到了现代司法文明与中国乡野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现代性的法律在那里不但没取得威力,相反,却被作为垃圾而遭到漠视和拒弃。而更为震撼的是,拒弃不是因为两种规则体系的冲突,而是来自乡野对现代性国家法律的极度不信任。在他看来,这就是当下中国推行法治的尴尬。当然,这里除了敏锐的观察外,也掺杂了法律人的思考方式。

     这种认识无疑与他一贯的法学思想是一致的。在他看来,中国要达到富强,首先在于要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国家。如果要构建类似西方的政治共同体,那么对于中国,关键在于民。而现在的民却极端自私和撒泼蛮横,对于民的期望与失望,无疑让王人博在现实中充满了孤独感和绝望感,这也促使了他在精神上向鲁迅靠拢。

     事实上,在这本书中,我认为最精彩的文字是与鲁迅有关的文章,例如《再嚼鲁迅》、《又见鲁迅》、《人鬼话未了》、《颓败线的颤动》,以及《“为别人”还是“自己玩玩”》,等等。在这里,我们看到,鲁迅之于王人博的重要性。他在书中甚至赤裸裸地说,鲁迅对他来讲,既是药又像是毒,“好了许多”的心情总伴着“毒瘾”,扔不掉也不放不下,只有不停地吸食。“也许是老了的缘故,也许是这个世界太扰人。我悲凉的时候,他使我感到了温暖;在闹人的盛宴,他却让我孤独。那些寂静的夜里,读着他那并不优雅的文字,使我感到了一种苍凉的热情。”

     从某些特点来看,王人博与鲁迅之间有许多相似之处,同样非常敏感,类似的少年体悟,以及同样强烈的“倾诉”欲望。这些都构成了他们之间在精神上的共鸣和心灵上的相通。鲁迅少年时遭受的奚落、哄笑和侮蔑,也勾起了王人博的悲凉可哀的记忆,家庭在家族里势单力薄,自小感受的世态炎凉,让他不再相信什么“四海之内皆兄弟”这样的话。也坚定了他的“人性恶”思想。而鲁迅倾其一生心血在做的就是揭去人世那薄情伪善的面纱,剥开表皮看清人性的丑恶。

     在对于西方之于中国的问题思考上,王人博也与鲁迅一拍即合。在谈到中国宪政时,王人博认为,宪政虽是西方的概念,但最能集中表达中国人文化的乡愁——当我们越去阅读西方的政治、公法文明的时候,越激起我们中国式的乡愁之感。

     他认为,每一个关心中国宪政的人都要转到文化传统中去。如果非要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进行对接,有两样可循,一个是民主,民主本来就不是外来词,可从儒学里找到资源;再一个就是共和主义。共和主义强调公民德性,恰好跟儒家所提倡的“君子”概念有相通之处。君子强调个人责任意识,公民德性也是这样。

     而鲁迅在面对被看作救星的“西来先生”时,最后也决绝于这些不是东西的先生。因为他看到了这“先生”的虚妄,而这虚妄又被那些自称“握住了真理的火焰”的人们真当成了希望。他发现了“古久先生”吃人的本性,也窥见了“西来先生”丝绒手套里的铁拳。

    “我感动于他对那些所谓“普世价值”美丽外衣下凶相的窥见。”这当然是王人博对于这位思想者的致敬。此外,德国哲学家瓦尔特·本雅明无疑也是他思想谱系中不可忽视的人物。“他打动我的是那独特的思考和诡异的思考方式。赞叹他在‘微小世界’里的大发现,感动于他思想火焰在‘过去’的干柴和生活的灰烬上持续燃烧......。”

版权所有:广东大音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请使用1024*768分辨率浏览    地址:海珠区赤岗西路20-22号畅流工业园2号楼1梯501   QQ客服: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电话:0086-20-34025801   传真:0086-20-34025801   邮箱:gddayin@vip.163.com    粤ICP备15096249号  邮箱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