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音首页关于大音新闻中心新书推荐图书订购期刊订阅编辑出版文教设备下载中心联系我们论坛
图书搜索:   书名 书号(ISBN) 作者 出版社 [高级搜索]
登录 |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村庄,我们的爱与疼痛》展现当代中国农村真实面貌
《村庄,我们的爱与疼痛》展现当代中国农村真实面貌
浏览:720次      发布时间:2013-09-25      【 字体:    
作者:林贤治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报
 
 中国是“乡土中国”,社会结构的事实性,规定了“乡土文学”在新文学中的分量。而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乡土散文”的实绩,在近百年的累积中相当可观。但是,如同整个民族文学一样,它的发展极不平衡,在这里,不妨把它分为三个时段加以比较:发轫期至上世纪40年代;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上世纪80年代至今。倘若把三个时期勾描出来,两头大,中间小,明显地呈现出一个马鞍形。
 
在头30年里,乡土散文的作者一边拓荒,一边播种,但思想和作品迅速趋于成熟,而且收获颇丰:“睁了眼看”,给散文写作注入一种现实主义精神;这时的作者普遍持平民主义、个人主义和人道主义立场;重个性,重个人情感和个人笔调;建立起现代文体观念,尝试并完善了乡土散文写作的多种文体形式;在短时间内,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乡土散文作家群,并产生了一批堪称经典的作品。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以后,文艺被定位为“工农兵文艺”,通过号召、动员和规训,几乎所有的诗人和作家都成了乡土文学的作者。这时,与赵树理的小说《小二黑结婚》、李季的叙事诗《王贵与李香香》、集体创作的戏剧《白毛女》等一起出现的,还有孙犁等人清新的富于乡土气息的散文作品。比起小说、诗歌、戏剧来,散文界这种有散文而无散文家的现象十分独特。至上世纪80年代,随着农村公社体制的改变,中国社会在经济上日趋开放以及城市化的推进,乡土文学包括散文写作才开始复苏,渐渐出现新的蜕变。如果说上世纪80年代初的散文,包括报告文学,对于农村的叙事,带有丰收娱神般的喜庆色彩的话,那么,到了上世纪90年代,颜色便变得凝重起来。作家面对农村变革中的问题,特别是农裔作家,难免陷于困惑与忧思。这些问题构成了这一时期乡土散文的基本主题和主要内容,这里既有前现代社会遗留的问题,也有伴随近年经济改革衍生出来的问题,两者互相纠缠,又互相冲突;其严重性,致使所谓“三农”问题长期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近年连媒体对农村状况的描述也使用了“沦陷”一词。
 
        本书的编选,意在显示目前活跃着的乡土散文作家的责任与能力。他们通过诚实的作品,力求呈现当代中国农村真实的面貌,显示一种社会学的价值;与此同时,因为困惑与忧思,又往往使作品带上一种抽象的品质。让文学超越文学,需要更强大的胃,去消化生活、思想和艺术的一切。至于名为“新乡土散文”,应当指出:这里的“新”,并非巧立名目以标榜,也非广告贩售,而是因为集子中的散文,实实在在来自一个可生可死的大变革时代的最新赐予。
                                                       《村庄,我们的爱与疼痛》
                                                 林贤治 编选
                                                     漓江出版社
                                              2013年4月出版

版权所有:广东大音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请使用1024*768分辨率浏览    地址:海珠区赤岗西路20-22号畅流工业园2号楼1梯501   QQ客服: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电话:0086-20-34025801   传真:0086-20-34025801   邮箱:gddayin@vip.163.com    粤ICP备15096249号  邮箱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