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懂味》背后的故事
作者:解慧 来源:图书馆报
王跃文,著名作家,有“官场小说第一人”之称。其重要作品有《国画》《梅次故事》《苍黄》《西州月》《大清相国》等。
作者:解慧 来源:图书馆报
王跃文,著名作家,有“官场小说第一人”之称。其重要作品有《国画》《梅次故事》《苍黄》《西州月》《大清相国》等。
王跃文在本书中将过去的一些言论与新加入的一些内容糅合在了一起,重新撰写,加入了很多新的思考、新的看法,与当前社会和现实更同步、更贴近。本书共分七个部分:第一部分“尘梦”,涉及王跃文从童年到中年的经历,读来颇有情趣;第二部分“观闻”,是王跃文的官场思考和社会批判,作者深邃的思想和犀利的语言在这里展现得淋漓尽致;第三部分“灵肉”,谈人类精神对肉体的背叛;第四部分“执念”,是文学话题,王跃文谈了自己文字生涯的孔见和对写作的看法……
《我不懂味》是已经出版过的书。初版是8年前,这次是再版。此次再版,王跃文对原有的文字作了些修订,并新增加了一些内容。可以说,这本书很大程度上有自传性,既有王跃文的生活自传,也有他的心灵自传。也许,通过这样的写作,可以同读者朋友们作更贴近的沟通和交流。
《我不懂味》是已经出版过的书。初版是8年前,这次是再版。此次再版,王跃文对原有的文字作了些修订,并新增加了一些内容。可以说,这本书很大程度上有自传性,既有王跃文的生活自传,也有他的心灵自传。也许,通过这样的写作,可以同读者朋友们作更贴近的沟通和交流。
本书的再版也纯属偶然。其实这本书8年前出版时发行量还不错,但此后因为出版机构方面原因没有再重印。而王跃文其他的书都是一版再版的长销书,唯独这本书初版之后就不再出了。有一天,北京博中阳公司同王跃文联系,问其手头有无可以再版的书。王跃文一时忘记了,说没有可拿出来再版的书。后来却突然想起这本书,它是一本出版之后再也没有管过的书。博中阳公司把书拿去看了看,再版的机缘就这么成就了。
这本书没有猎奇和噱头,只有真实的故事和真实的思想。王跃文笔下的真实故事都是小人物的小故事,不惊心动魄,不离奇曲折,有些故事甚至不足挂齿;但是,那些故事都是很多平凡中国人经历过的,那是很多中国人共同的伤痛和命运。而他在书中所表现的所谓思想,也不过是平常人的真实想法,一个不想讲假话的人对这个世界的真实看法。
有“官场小说第一人”之称的王跃文写这种心灵对话题材的书也不含糊。在《我不懂味》中有三位提问者,一位是伊渡,另外两位是教授和编辑。伊渡其实是写作时假借的人,所谓同伊渡的对话不过是王跃文的自说自话。王跃文说,“这么写作只是为了直接和简便,不用在结构上费太多心思,就能最快捷地进入我想表达的内容。”
“不懂味”是湖南方言,意思是不识时务、不受抬举、不守规矩等等,总之是不那么中规中矩的。每个中国人都是在不同的方言环境中长大的,方言的表现力非常强,其韵味是规范化、固定化的普通话无法达到的。用这个方言作为书名,熟悉湖南方言的人会有多种解读:我不识时务、我不受抬举、我不守规矩、我不解风情,等等。其实不论哪种解读,都同王跃文想表达的意思搭得上。
与其说《我不懂味》是王跃文想对读者表达自己的理念和思想,还不如说是其只想说说自己的生活故事和心路历程,供读者去想象,去思索,去批判。他认为,作家想把自己的理念和思想直接传输给读者的想法是愚蠢的,事实上也是很难达到的。人类已进入信息高度发达的 21世纪,人们接收信息的渠道和速度非常多且快,读者都有自己的思考力和判断力。写作是一种思考,阅读也是一种思考。作家和读者,都在思考。所以,作家千万不要做导师状,只需诚实地交出自己,别的由读者自己决定。
王跃文这样的观念源于其自小的生活经历。王跃文出生在湖南农村,从小就知道自己是有“罪”的。因为父亲是“右派”分子,他还没有出生就是“右派”了。王跃文是在受冷落、受歧视的环境中长大的。从小他便对世界充满恐惧,从小就慌张而怯弱地打量着这个世界。后来通过上学改变了命运,最后成了专业作家。这样的经历,对于一个作家而言,是非常有利的,可以让他成为一个有故事的人。可王跃文却说,自己的人生其实平淡无奇。
所以,他不敢“诱导”读者,只会写出自己想表达的,一切交由读者定夺。他说:“我不敢冒充饱学之士,好在我喜欢阅读,人虽然蠢笨,但有时候也显得读了好多书似的。
其实,我很浅陋。”
《我不懂味》/王跃文著/金城出版社/2013年10月/定价:29.8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