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以及日韩等优秀战争片在中国国内深受欢迎,国产战争片也正在渐渐摆脱过去固有的“历史教科书”模样,成为从更多的侧面去理解历史、理解战争与人的“参考书”。它在讴歌战争胜利和战斗英雄的同时,直面战争惨烈、反思战争创伤,现今开始表现战争对人的命运的影响。
1949年以前,美国电影一直是中国电影的直接参照体系。1949年以后,美国电影长时间不能进口,所以中国的战争电影受当时苏联影响更为明显。一方面,题材取向基本照搬苏联,主要是过去已经发生的战争题材:在理念和观念形态上,政治优先。
早期的国产战争片大都用直白的手法表现人民群众胜利的喜悦和敌人的不堪一击。如《小兵张嘎》、《地道战》、《地雷战》、《铁道游击队》等,大都用近乎卡通漫画式的表现手法,来塑造革命英雄的“高大全”形象及敌人、叛徒的弱智嘴脸。
此后很长一段时期,国产战争片都大多以歌颂战斗英雄为主题,直到1984年影片《一个和八个》的出现才标志着中国战争片从平面走向立体—影片在塑造共产党人英雄气节的同时,也能兼顾对人物性格的挖掘,除此之外,不仅表现了战争的恐惧感,也首次直面战争给人类带来的创伤。
从1985年到上世纪90年代初期,“第四代”导演作为一个群体逐渐淡出中国电影的历史舞台,“第五代”则在历史的转型中走向成熟。中国战争片在朝商业大片迈步的同时,创造了一批优秀的正面表现战场的战役型影片。
为了保护国产电影的利益,中国电影市场在上世纪90年代后采取了电影配额制度。在此期间,出现了冯小宁、叶大鹰等一批对中国题材的战争电影有新认识的导演,《战争子午线》、《红河谷》、《黄河绝恋》、《紫日》、《红樱桃》、《红色恋人》等电影的出现,为中国战争片向商业化靠拢以及从人性角度对战争重新解读迈进一步,虽然这几部电影并不是部部叫座,但是却有着继往开来的历史意义。
2007年,《集结号》的出现让国人惊呼“国产战争片也可以有票房”!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它让国产战争片有了新的内涵和延续。
《集结号》中指导员被炸成两节血肉横飞,战士黑子被打穿脖子鲜血溅涌,还有许多牺牲战士断手断足、面孔血肉模糊的画面,都呈现在观众面前,这在以往国产电影中是罕见的。而面对战争,即使像谷子地这样的硬汉也说出了心里话, “头上子弹飞,裤裆里钻炮弹,谁不害怕?”
对此,冯小刚如是回应, “其实真正的战争就是这样残酷而令人恐惧的,在战争面前,恐惧和懦弱才是人的常态。”
除了内容,近年来,国产战争片在特效技术水平上也在逐渐向好莱坞看齐。正如《太平轮》导演吴宇森所说,“拍《太平轮》,2/3的特效都是在国内做的,只有1/3在国外做,而拍《赤壁》时,2/3都在国外做。就这点上,国内确实进步很多。”
当然,在思想性和艺术性方面,尽管有《集结号》带来的变革和《金陵十三钗》对好莱坞语境的借用,但是国产战争片如何摆脱其以往直白的宣教色彩还需努力。期待中国拍出更多优秀的战争片。(来源:参考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