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融合”大大提升了媒体的“肺活量”,“媒体融合”这个词语也注定会写入中国新闻发展史。融合之路上的探索,给传统媒体未来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此次年度盘点,我们特别邀请5位业内专家学者,对2014年最具创新价值的媒体融合产品进行推荐和点评,看看这一年媒体融合的“收成”如何。
顾问团成员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所长 唐绪军
中国报业协会副秘书长 胡怀福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沈阳
深圳大学传播学院特聘教授 辜晓进
《新闻记者》杂志主编、上海报业集团传媒研究中心主任 刘鹏
央媒新闻客户端:“新华社发布”“人民日报”
6月11日,由新华社推出的“新华社发布”客户端上线。“新华社发布”汇聚新华社资讯,遍布180多个国家的3000多名新华社记者在第一时间向客户端用户提供新闻资讯,且有800多个地方党政客户端随时为用户调用。
仅隔一天,6月12日,“人民日报”客户端正式发布。上线仅仅一周时间,“人民日报”客户端就有200多万的下载量,目前用户自主下载量已经超过千万。11月1日推出的“人民日报”新版客户端,在原有“闻”“评”“听”“问”板块的基础上,又新增了“帮”“报”“图”“视”等板块。除此之外,“人民日报”客户端还新推出了“政务中心”,打造移动政务信息发布平台,目前已吸引最高人民法院、教育部、农业部等多家中央和地方党政机构入驻并发布信息。
推荐理由
唐绪军:“人民日报”客户端今年上线以来不断调整,不断进步。其客户端板块的设置既突出和体现了《人民日报》的评论优势和信息权威的优势,又保证了内容的鲜活,注重与受众的互动,值得推荐。新华社在新媒体上的报道,一改原来的“新华体”“官方腔”,读起来平实、清新,比如微信公众号“新华社中国网事”不仅报道的事件很接地气,语言也生动活泼。
胡怀福:“人民日报”客户端“问”这个栏目,让用户可直接对话各级党政领导干部,是《人民日报》作为中共中央机关报独有的优势,非其他都市报媒体、门户网站可匹敌。更直接的沟通,使老百姓无论何时何地都能在网络问政平台上反映问题,而有关部门的快速解答也有助于化解矛盾,将问题消化于萌芽状态。政务中心不仅是一个极具公信力的移动政务发布平台,也让党政机关与老百姓拉近了距离。
辜晓进:以人民日报社和新华社为代表的“中央军”今年6月突然发力,“人民日报”客户端和“新华社发布”的势头都很猛。可以看到,传统媒体今年很有作为,主要是借移动上位,以APP为主导,某种程度上明确了传统媒体通过移动战略实现数字化转型的发展路径。可见,“移动”已成兵家必争之地,传统媒体在这方面正在发力。
上海报业集团新媒体产品:“上海观察”“澎湃新闻”“界面”
上海报业集团新媒体项目“上海观察”于今年1月1日正式上线,它是解放日报社出品的一款互联网收费深度阅读产品,主推移动客户端。截至2014年9月,下载装机量达39万,2015年预计收费用户可达25万。《上海观察》融合了传统党报的采编资源和组织资源优势,原创和独家内容比例占90%以上。
7月22日,由上海报业集团《东方早报》团队打造的“澎湃新闻”客户端正式上线。短短几天,“澎湃新闻”因锐利的观点、深入的调查、有分量的文章,迅速在网上走红,而东方早报社社长邱兵的那篇个性化的发刊词在微博、微信等平台上不断被刷屏。在运作模式上,“澎湃新闻”围绕40多个栏目组建团队。在经营上,“澎湃新闻”同时开发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多重媒体资源,将广告与线下活动相结合,通过网民和客户资源的共享,实现新媒体的广告价值和产品营销渠道价值。
9月亮相的“界面”,则为上海报业集团融资上亿美元全力打造、面向个人及机构投资者的互联网金融信息服务平台。“界面”目标用户包括国内金融机构从业者、专业投资者、高净值人群等。
推荐理由
唐绪军:“澎湃新闻”是2014年度最值得推荐的传媒产品。它在融合报道方面作了许多探索,应予鼓励。尤其是它推出的《令政策平陆往事》令人印象深刻。如何适应当今移动化、多媒体化的发展趋势,对整个新闻业来说的确是个挑战。
沈阳:“澎湃新闻”创新互动形式,在每一条内容后都设置了“评论”和“追问”两个按钮,用户可以针对每一条新闻提出自己的任何疑问并获得他人的解答,此外,用户还可以有选择地点击“跟踪”某条消息,当该新闻有新进展时,系统会把最新动态推送给用户。
辜晓进:实力雄厚的报业集团纷纷在APP上发力,是今年报业转型值得关注的新动向。这些报业集团整合旗下内容,发挥聚合优势,爆发出远超单份报纸的影响力。不仅如此,这些报业集团还不满足于自己旗舰报纸的品牌延伸,而是用互联网思维重起炉灶,开辟新的品牌。上海报业集团的三大新媒体品牌“上海观察”“澎湃新闻”以及已经公测亮相的“界面”就是其中的典范。目前“澎湃新闻”在苹果商店的新闻客户端上排名依旧稳居前十位,这和以前传统的报纸APP还是大不一样的。
刘鹏:上海报业集团2014年推出的“上海观察”“澎湃新闻”“界面”3个新媒体项目各有特点,如果总体来看,则可以发现具有比较好的布局意识,包括了专业生产内容与用户生产内容、前端收费与后端收费、新闻资讯服务与财经金融服务、传媒产业与文化产业等多方面的探索。在传媒业未来不确定性极强的环境下,体现了一个报业集团对传媒融合发展的深入思考和大胆探索。
有意思的公众号:“团结湖参考”“经济参考报”
北京青年报社的微信公众号“团结湖参考”有一句标志语是:“团结湖不是中南海,但是可以看见长安街,如果眼神够好,还能看见辽阔的大陆。”这句话很有意思。今年7月29日,中共中央决定对周永康立案审查。“团结湖参考”分别于此后的3天围绕此内容发布了3篇系列评论文章。这3篇评论单篇单日阅读量均在数十万以上,其中一篇甚至达到了一天180万的阅读量。“团结湖参考”3天内吸引粉丝8万,创造了一个微信界的传播奇迹。
《经济参考报》的微信公众号“经济参考报”强调在保持专业性、严谨性的同时,将枯燥的财经报道加工成适合网络的语言风格、吸引微信用户阅读的报道形式。如9月22日,《经济参考报》刊发题为《民间借货长期“地下运转”危及金融生态》的报道,在微信上,稿件标题被改为《危机四伏,5万亿民间借货如何玩下去?》,这种改动引发了手机读者的阅读兴趣,单篇文章阅读量超过2000次,数百人转发收藏。
推荐理由
胡怀福:北京青年报社在打造“团结湖参考”等微信公众号的过程中,除了强调内容的权威性、思想性、有用性以外,更多地强调创新。评论枯燥,就用音频、视频的形式;文字复杂,就用图片等形式,不断为读者作出调整。“经济参考报”紧扣微信传播特点,对海量财经信息进行高附加值的梳理与再加工。这类微信公众号不仅是报社探索媒体融合发展的一个重要突破口,也为中国报业探索媒体融合提供了一个范例。传统媒体往往是“以我为主”来生产新闻,不太注重读者体验,而在新媒体产品运营中,如果形式不够新颖,再好的内容也难以引起网民注意。
沈阳:2014年,微信公众号的发展空前活跃。微信官方的公开信息显示,微信公众号的总数已超过580万,日均增长数由去年的8000个上升至1.5万个,媒体类微信公众号也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微信公众号的日发布模式符合传统媒体,尤其是报纸媒体的发稿思维,长文推送也满足了拥有原创信息资源的传统媒体发布相对深度信息的需求,是传统媒体提升移动传播能力的一个高性价比平台。
“团结湖参考”是一种现象,它凭少数文章崛起之后,团队最后找了20多个人来运营这个公众号。媒体微信公众号的运营者可以看看一个公众号“爆笑gif图”,它每天精心安排推送的动图给用户带去很多欢笑,它拥有甚至才3岁的粉丝。它的运营者说:“微信的环境更封闭,除了个别营销号有几千好友,有大的传播节点,多数用户其实就几百个好友。在这种情况下,就更考验内容的质量,内容必须要有足够的穿透力,才能在一个个小节点上,不断渗透到不同朋友圈,达到传播的目的。”这是一种现象,值得去探讨。
报业集团打造的移动平台:“浙江新闻”“山东24小时”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打造的“浙江新闻”在新媒体平台与各级党委、政府间建立快捷的信息沟通渠道,关注要闻热点,注重新闻创新,大量采用可视化、数据化等报道手段。自6月16日正式上线以来,“浙江新闻”用户数飞速增长。11月21日10点33分,其用户数突破200万。“浙江新闻”也秉持“新闻+服务”模式,为用户“送文化、送服务、送资讯、送新闻”,让大家在了解时事新闻的同时,更能享受生活的各种便利。
大众报业集团打造的“山东24小时”按“大众广场”的战略规划,为用户提供新闻、生活、娱乐、休闲一站式服务。该客户端上线3天时间下载量就突破了5万,两个月的时间累计下载量突破20万。在区域市场形成了非常大的辐射力,迅速成为山东省内最具影响力的新媒体品牌。
推荐理由
辜晓进:“浙江新闻”是聚合性的APP,以前聚合性平台大都是门户网站,比如搜狐、网易等,现在传统媒体也跟上了。“浙江新闻”如今在苹果商店还是保持在新闻类APP的前五名。“山东24小时”和“掌上陕西”等都是用大型报业集团的力量来组建APP,在移动上发力。虽然学界有人反对把我们的内容免费分享,但是我赞成这种做法,因为现在必须要用互联网思维,占有客户、占有点击率、占有市场以后再来说赚钱的事情。中国既然现在暂时还难以像《纽约时报》等西方报纸那样普及数字收费,走英国《每日邮报》那样的免费提供内容、扩大用户群的路线就不失为一种选择。
刘鹏:我知道浙报集团花了很大投入来推广“浙江新闻”,很快形成非常可观的下载量。更值得注意的是,它虽然是新闻客户端,但似乎“醉翁之意不在酒”,同时推出了很多服务板块,比如“我要挂号”“违章查询”“快递查询”等。未来可能整合成为一个资讯+服务的窗口,成为一个比较稳定的流量入口。就像凯文·凯利说的,目光聚集的地方,金钱必将追随。“浙江新闻”的尝试还是非常值得期待的。(来源 :中国新闻出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