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音首页关于大音新闻中心新书推荐图书订购期刊订阅编辑出版文教设备下载中心联系我们论坛
图书搜索:   书名 书号(ISBN) 作者 出版社 [高级搜索]
登录 |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常态”主题书出版有何“新常态”?
“新常态”主题书出版有何“新常态”?
浏览:293次      发布时间:2015-04-15      【 字体:    


  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的时候,第一次提出了“新常态”的概念,迅速成为全国热词。2014年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从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出口和国际收支、生产能力和产业组织方式、市场竞争特点、资源环境约束、经济风险积累和化解、资源配置模式和宏观调控方式等九个方面分析了“经济新常态”的特征,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的要求。2015年的全国“两会”,在某种程度上,正是全面围绕“新常态”展开的。

  所谓新常态之“新”,意味着不同以往;新常态之“常”,意味着相对稳定,主要表现为经济增长速度适宜、结构优化、社会和谐;我国经济发展转入新常态,意味着经济增长将与过去30多年10%左右的高速度基本告别,与传统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粗放增长模式基本告别。毫无疑问,“新常态”是针对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提出的一种思路。时代的步伐,身处其中的人们,身子和脑子需要同步跟上,所以难免产生焦虑,自然就需要代表着知识的书籍来“解毒”,于是最近关于“新常态”的书出得特别多,比如《新常态改变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谈大趋势》、《小趋势2015:读懂新常态》、《中国2015:读懂新常态》、《中国经济的旧制度与新常态》、《论新常态》等等,粗略统计,同主题书籍竟有170余种。哪些比较好,值得阅读,对读者又何尝不是一种幸福的烦恼?

  集中出版只因市场之需

  2015年“两会”前后,以“新常态”为主题的图书,集中出版一点也不奇怪。以“新常态”为主题的图书,属于社科图书中的时政类。伴随着一个国家和地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的提高,社会对个体竞争能力的要求与人文修养的要求都会提高,人们对社科图书的需求往往也会不断增加。近年来,人文社科类图书,无论是新书品种增长率还是码洋增长率,都已经成为我国图书市场的一道靓丽风景线。《2014年中国图书零售市场调查》报告就显示,社科类图书在实体书店渠道码洋比重占18%,仅次于教辅教材的25.5%,而在网上书店渠道码洋比重则达到27.8%,位居第一,比第二的少儿类图书高了5个百分点。

  社科中的时政类图书,也有着明显的市场轨迹。在社会相对封闭单一的时期,时政类图书主要以政策理论宣传为主,“应景”与“陈腐”之气,使得市场反应往往比较冷淡,甚至被称为图书市场的“销售毒药”。然而,随着社会逐渐开放多元,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形势风云变幻,唯一的不变的就是变化,变化对个体就意味着机遇,甚至是命运的改变,功利性凸显。为了更早、更准确地把握趋势,读者自然也就越来越关注时政类图书的出版。在国外,每逢选举“政治年”前后,围绕政治人物的传记,或揭秘不为人知的细节,或剖析其成功之道,或进行辛辣的讽刺,围绕政治经济局势和政见的书籍,往往都会取得不俗的销量。

  品种繁多,读者需仔细选择

  盘点目前市面上的“新常态”主题书,基本上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最多,完全聚焦“经济新常态”,既包括宏观经济视角的,如《新常态改变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谈大趋势》、《看清经济新常态》、《中国经济新常态》、《郎咸平说:中国经济的旧制度与新常态》、《解读中国经济新常态:速度、结构与动力》、《大国经济新常态》、《政协智慧:聚焦经济新常态和全面深改路》等,也有就“新常态”下某一具体经济领域研究的,如《梅花与牡丹:中国经济新常态下的消费崛起》、《新常态下的大资管转型》、《混合所有制的逻辑:新常态下的国企改革和民企机遇》、《聚焦民生新常态》、《中国经济新常态与政策取向》等,也有聚焦地域的,如《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发展报告(2013~2014):新常态下中国省域经济结构分析》。第二类是重点聚焦“经济新常态”,同时也关注改革其它方面,涉及了民主政治、依法治国、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国防和军队建设、大国外交、从严治党等多方面的“新常态”,如《新常态新战略:四个全面民族复兴总布局》、《引领新常态:若干重点领域改革探索》、《读懂中国改革3:新常态下的变革与决策》、《小趋势2015:读懂新常态》、《新常态:新思维》、《中国新常态》、《论新常态》等。第三类是纯属以“新常态”思维审视非经济领域的,如《依法治国新常态》、《十八大以来反腐新常态论》、《法治中国:新常态下的大国法治》、《使命与责任:感悟新常态下的“向污染宣战”》等等。

  从图书作者的视角,以主体的性质看,可分为机构主体和个人主体。机构主体主要有智囊团、报刊社和教研机构,如《读懂中国改革3:新常态下的变革与决策》就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等智库合作的成果、《小趋势2015:读懂新常态》是智石经济研究院的产品,《中国2015:看清新常态》和《看清经济新常态》都是胡舒立领衔的财新传媒的产品,中共中央党校经济学教研部和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各推了一本《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同名书;个人主体主要是经济学家,如《郎咸平说:中国经济的旧制度与新常态》、第一财经研究院徐以升的《中国经济新常态:从涨潮到退潮》、中央党校副校长徐伟新教授的《中国新常态》、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部研究员李扬、张晓晶合著的《论新常态》等。这些图书的具体内容,有些质量较高,但有些往往都是著名学者在不同场合、报刊曾经发表过的演讲、采访、文章的再次合编、整理,所以读起来总感觉“好像在哪见过”;奔着作者之名买的书,书中很可能就只有该作者的一两篇文章而已,实质性的内容不多,也不能带给读者更多的启发和思考,读者在选择时需仔细考量。

  大浪淘沙急待品牌构建

  时政类图书内容具有政治性、新闻性强等特点,市场机遇众所周知,出版商蜂拥而上,但究竟有几本能够走近普通读者,能被读者所接受成为畅销书,充满了不确定性;另一方面,因为时政经热点在不断变更,注定这类图书以短线为主,大浪淘沙之后有几本能够成为常销书,也充满了不确定性。以“新常态”主题书为例,除了带有专著性质的少数几本书,能以学者身份对经济趋势进行理性的分析,并根据自己多年的思考、调研,为读者如何顺应形势,获取经济红利给出针对性的分析、建议,有一定阅读价值之外,大多数往往就是在扑朔迷离中“押宝”。

  反观国外,美国出版商西蒙与舒斯特公司、时代出版公司都是时政类图书的出版高手,在临近“政治年”的时候,甚至推出的一半图书都与时政相关,而且不少书迅速就占据了畅销书排行榜,有的还成为常销书。与国内相似的地方是,都比较注重名人效应;但不同的地方是,国内是利用名人效应进行一次性消费,国外往往是深度挖掘名人的资源以求畅销,甚至不惜支付天价稿费,西蒙与舒斯特公司为抢得前国务卿希拉里自传《艰难抉择》的版权,就支付了1400万美元的稿酬,回报当然也很丰厚,上市首日销量就突破百万册。

  国外出版商因为编辑对读者群比较了解,所以通常是反过来策划。确定主题,找好作者,事前交流,探讨从哪儿入手写作,编辑参与程度比较高,这样既确保了有料,又确保了可读性。可见,国内时政类图书,看似热闹,其实才刚刚起步,还没有形成品牌效应。在如今的网络时代,“新常态”下消费模式已经变化了,就“新常态”主题书来说,由于“新常态”的特征已经有了官方明确表述,那么,读者需要的不是对一种“状态”的描写,而是一种“新思路”的渴望,“新常态”提出的“内幕”、逻辑、历史规律,“新常态”下的思维方法论,“新常态”演变的预测、读者个体的适应,等等,正是读者需要的,而目前市面上的这些书籍却几乎都没有这方面的“卖点”。实际上,相对来说,这几年卖得比较好的,其实已经有了品牌的萌芽意识,如“郎咸平说”、财新传媒的“中国201X”、“小趋势”等,都是作为一个系列每年持续出版。(来源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

版权所有:广东大音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请使用1024*768分辨率浏览    地址:海珠区赤岗西路20-22号畅流工业园2号楼1梯501   QQ客服: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电话:0086-20-34025801   传真:0086-20-34025801   邮箱:gddayin@vip.163.com    粤ICP备15096249号  邮箱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