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年,民营书店发展陷入困局,很多民营书店陷入成本增高后无法继续、纷纷倒闭的结局,但其中也有不少在困境中寻求变通,找到发力点,自成特色的民营书店,最近上了央视两会报道的晓风书屋就是最典型的代表。
一方面是国家对全民阅读的重视,全民阅读也正式进入了立法程序,另一方面是民营书店因为体量小,又各有特点,能够很好很快地起到图书发行中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作用。昨天下午,浙江省出版物发行业协会下属的民营工作委员会,在杭州举行了一次全省范围内的民营书店座谈会,来自全省大大小小的民营书店的掌柜数十人聚在一起,谈得最多的一个话题,就是未来如何搞好民营书店。
值得一提的是,这次来的除了省内的书店掌柜,还请来了国内很有名的苏州猫的天空之城概念书店的创始人徐涛,江西青苑书店老总万国英以及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陈子善,独立书店观察家解彩艺,从业内人士和观察者的角度分别来看待民营书店应该如何实现多元且可持续性的经营。
经营者的故事—— 形成自有品牌 站远一点看待“困局”
前段时间去苏州逛体量庞大的诚品书店,在地下一层的文创集中区,很意外地看到了猫的天空之城概念书店,这家书店被喜欢的小年轻亲切地叫做“猫空”,里面的明信片、各种文创小商品让很多人爱不释手,卖得比书还好。在诚品书店里看到另一家书店,还是有点奇怪的,“猫空”的创始人徐涛说,当时自己和诚品都是有过犹豫的。
“听说诚品要来苏州时,我们的压力是很大的。”徐涛觉得这么大体量的书店进驻,让小书店能怎么活呢。等诚品书店正式开门迎客时,“猫空”已经开了30多家,连锁书店遍及全国,已经形成了相当成熟的自有品牌链。
“诚品的确大,但里面的东西都是采购产品,不像‘猫空’是自有品牌,这是我们的优势。”有了这个底气,在和诚品谈判的时候,也不用做太多妥协,只是承诺“猫空”诚品店不卖书而已。
形成自有品牌,在徐涛看来是民营书店抵御大型书店的一道防火墙。学IT出身的他,在交流中习惯用很多IT领域的术语,比如云储存、大数据,他也是切实从跨行业的角度来看待书店这件事,达到了意外的效果。
徐涛说,去年年底,“猫空”的销售额出现了断崖式下跌,“每个月下跌30%,都是借钱来发工资”,最后一个季度出现了首次的单季亏损。“当时我就研究了我们后台的销售数据,发现卖得好的商品没有货,卖得不好的商品却因为想让它多卖点,占据着店铺的黄金位置,以及仓储空间。”他做了一个外人看来“壮士断腕”的决定,把仓库里近300万元价值的货物,或送或扔,再引进畅销品。到了今年二月,单月销售额已经比去年同期增加了20%。
在这些决策的背后,是他下决心花两年时间自己研发的销售管理系统起了决定性作用。“有时候人会被自己的感觉欺骗,这时候还是要相信数字。”
观察者的体会——民营书店应该有特定群体更应该和读者交朋友
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陈子善老师是晓风书屋为庆祝店庆20周年请来的讲座嘉宾,这次也特意来参加了这个座谈会。在座谈会现场,他还被枫林晚书店的老板朱升华问了一个尖锐的问题,“您现在买书有多少是在实体书店买的?”
被称作“书痴”的陈老师很认真地回答,“大概30%的书是在实体书店买的。”他解释说,一般去书店买书,看到有兴趣的书,如果很急切地要用,那就当场买,不是马上要用的,那就网购。“毕竟全价买书还是很贵,而且现在书也很重,拎回家比较累。”
陈老师认为,现在网络这么发达,新华书店的规模这么大,民营书店的存在要体现出的价值首先是对传统书店购书方式的一种改革,“现在新华书店里面的书大而全,什么都有,但是太多了,走进去逛就有一种无力感。”同时,民营书店也是对全民阅读氛围的一种培养,“只看不买就让他们看好了,能够让他们养成阅读的习惯,也是一件好事。”
在陈老师看来,民营书店不可能做到大而全,一定要有自己的特色,有自己的目标群的。聊到曾经被朋友带去的杭州小区里的一家民营书店,店面不大,但整洁光亮,摆着的只有学术类的书籍,老板兼做伙计,临时跑开一会儿就得关店。“氛围很好,来的也都是熟客。大家已经超越了商人和顾客的关系,成了朋友。”他认为民营书店要通过特色来培养用户的黏性,同时还要根据读者的喜好来推荐书,这种喜好和默契是在长期来往中达成的——这是大型书店完全无法比拟的优势。
“我期待大陆能有自己的诚品,甚至比诚品更好。”他说。(来源: 杭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