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数年的价格战之后,图书行业已经进入非常残酷的薄利时代,而前不久在《中国图书商报》上有专业人士预测,民营书业的冬天已经来临。
作为图书行业中的民营企业,我们既不要由此悲观失望,也不能盲目乐观,而应考虑的是既然冬天来了,我们就应做点御寒的准备,以便健康地、顺利地度过冬天。在此,我是从减少经营成本的角度来考虑我们应该注意的几个环节:
一、把好图书的损耗关,减少损耗就等于节约成本。
在经营的过程中,损耗是多方面的,但也是可以最小化的,关键是我们在多个环节要把好关。
1、进货时要把好关。进货时一是要严格检查图书是否在到货运输的途中受损,包括:碰伤、湿损、附件(光盘、磁条等)缺损等;二是要检查套装书是否成套,特别是成套定价的图书一定要要配套;三是检查图书的数量和折扣;四是录入资料一定要准确。
2、做好流通防损工作:搬运图书要轻放,以免碰伤及损坏书中的附件,堆要整齐以免折角或压坏到了后分不清购书单位,成套图书要放在一起,以免套书不齐不能出售。前几次盘点有上千元的图书配不成套,有些是进货时没有把好关,大多数是在进货过程中放乱了,经过多次辗转后就成了不配套图书。有些送到客户手中也因不成套被退回。
3、减少图书在书库的损耗。主要注意的是:常翻动堆在地上的包,特别是春季,以免受潮。架上的图书要常除尘、整理,以免污损、折角、卷曲等现象出现,另外,上架成整理图书是要注意附件是否匹配、完好。
4、把好加工关。近几年来要求加工的客户越来越多,我们每年因加工失误造成的图书受损数额也逐年增多,应引起重视。有些是加工不符合要求被退回的,有些是订单重复,到书加工后才发现的,最怕的是把甲单位的图书当成乙单位加工了,这就会造成大批量的受损。所以,把好图书加工关非常重要。
5、把好查重关。订单整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岗位,也是近来高校招标中考查商家的一个重要指标。这一方面要依靠先进的订单整理工具。另一方面要求工作人员要细致、条理性、责任心强。还有一点要建立档案制度,收到客户的订单要登记、建档,每个客户要建立单独的数据库和整理日志,以免混乱、重复的现象出现。以前公司还存在着重复到书的问题。现建议应建立一个订单整理的岗位制度。
二、把好采购关。
采购是销售的源头,直接影响销售的业绩和公司的经营成本。应从这几方面入手:
1、把好品种、质量关。图书馆供应有一定的特殊性,高校、公共馆的侧重面有交叉的地方、也有不同的需求。这就需要采购人员对客户的需求有一定的了解。我们有相对稳定的客户群,只要把好了品种、质量关。销售应不成问题。
2、注意复本数和出版日期。复本量关系到销售量和经营成本,进货时复本量如果恰好均等于销售量,就能减少成本和库存压力,对图书复本的数量把握要从实践中总结出来,也要多了解客户的需求。图书馆用户一般只添新书,少量地添购畅销书,所以,进货多以新书为主。
3、把好折扣关,这是公司赢利的一个关键环节之一。采购应尽量多地与上游出版社沟通,既要做到销路畅通,又要拿到最低折扣,才能达到双赢。我们也才能在市场上具有竞争力。现在出版社也非常关注图书馆配送这一市场,多沟通应当会收到效果。
三、把好营销费用关。
图书馆配送行业是一个尴尬的行业,利润较低,服务较多,而需要交流的圈子也较大。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应尽量控制成本,在招待费、出差费、广告费、会务费等费用上严格把关,杜绝奢侈和浪费。另外,对于客户退书,要加强沟通,问清原因,做好预防,尽量减少退货的损失。
四、技术创新和改善工作流程。
这是公司长期以来关注的重点、今年十一月份张总在工作会议上也多次着重强调:从现在开始,我们应在技术创新和流程改造上加大力度。前不久我们在拜访佛山科技学院时,张馆长建议我们,技术创新一方面要考虑公司内部的具体运用,另一方面要多了解图书馆用户的需求,特别是要与采编部人员多沟通,才能达到好的效果,我认为这个建议非常好。
五、提高全员营销意识。
要让我们所有同事都清醒地意识到:每一道工序的目的是为了销售。减少每道工序的出错率,把好每道工序的质量关,才能使我们的图书正常地销售出去,否则就会出问题。另外,倘若自己没把好质量关,导致图书销售不出去,其他同事所有的工作都白费了,有损团队精神。而把这样的图书销售出去了就会严重损害公司形象。
以上是我在实际工作中想到的一些影响成本的几个方面,当然不能概括全面,仅供同事参考,也欢迎提出更好的建议。我相信,只要我们踏实地去做每件事,就一定会做得更好。而且,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么?以此共勉! (贺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