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工业大学图书馆 刘燕东
近几年,随着各高校大规模的扩招和教育部对各高校评估工作的开展,以及建设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拉动,无论是各地大中专院校的图书馆,还是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江苏、浙江等地的公共图书馆,购书经费都有大幅增长。尤其是广东的一些高校图书馆,一年的购书经费少则五六百万多则一千多万。庞大的需求,令馆配市场出现井喷的同时,也引发了图书馆采访方式的改变,终结了图书馆延续了40多年的单一通过书目下订单的选书历史。图书现采成为大多数馆的首选方法。就拿我馆来说,每年现采量达到90%,据了解目前大多数馆现采比例都超半数,且呈现日益增长的趋势。形成目前这种采购格局有以下原因:
图书现采即现场采购,图书现采具有订购无法比拟的及时性和直观性。现采的方式一是直接到现场拿复本,二是到大型的图书订货会(像每年的全国书市、大学订货会、北京订货会等)或者直接到出版社通过样书下订单。这两种方式各有优缺点,前一种方式到书快且能保证到货率100%,但是工作强度大,采访人员比较辛苦;大型图书订货会看样书下单,全国各地出版社汇聚一起,品种多,范围广,信息全,一些平时买不到的小社的图书也能买到,而且可以节省采购时间,一天能下几十家的订单。这是直接拿复本和去出版社下单所无法做到的。但也有缺点,就是出版社往往带的样书不全,而且到货率不能保证,有样书但不一定有库存,大概只能保证80%--90%的到货率,有些社还达不到这个数,这样就会影响到图书馆的后续采购,下了单的书在其它地方碰到也不敢买,怕买了回去订单的书又到了,造成复本太多,就算馆配商同意退换,但也增加不少工作量且比较繁琐。
1、 出版物数量多发行渠道杂
随着时代的发展,图书的出版发行呈现多元化的趋势,传统的订购方式根本不可能完成网络时代图书馆的采访任务。出版信息收集不全、图书到馆不及时、到书周期长、采到率低等不利因素,给图书馆采访工作带来了很多不便。每年我国纸质图书出版品种以几十万种数量递增,面对如此海量的文献,仅仅通过新华书目报下单或在网上选购,要从中精选出适合图书馆收藏的高质量的文献是难之又难。同时,图书发行已由单一渠道向多渠道发展,且交叉重复。一种新书同时或先后在多种预定书目上重复征订;同一种新书在不同出版社出版或以不同版本形式发行,光相同书名的图书品种就数不胜数。在这种状态下,只是坐在办公室通过订单形式购买图书,就极容易造成图书文献的重订和漏订。而且采购的图书质量得不到保证,严重影响图书馆馆藏质量。所以越来越多的馆通过现采购书,以保证馆藏建设的高质量。
2、周期短、到货快、到货率高
如果是直接到京所、沪所或各地批销中心、中盘商库房直接挑选复本,最快的第二天书就能到馆(这主要是指本地区的供应商),慢的最多也就十天左右就能基本到齐,到货率能保证100%。而不像原来通过书目下订单,购书周期长而且不能了解图书的内容,完全凭书名或简介来订书,存在很大的盲目性。而且到货慢、到货率低。最快也要二三个月,慢的要半年甚至一年才能到书,对于一些时效性很强的图书,如考研的、公务员考试用书、建造师、会计师等等考试用书,等到书来了,已经成为旧书都没有用了,造成图书馆的资源浪费也影响馆藏建设。而现采大大缩短了图书到馆时间,保证了图书品种全、时效性强、质量高。
针对大多数图书馆都采用现采的方式购书,各出版社及馆配商也纷纷采取各种应对措施,以满足日益扩大的现采市场需求。但出版社针对每个图书馆进行服务是不现实的,因此出版社与馆配商之间也在积极寻求一种更好的合作方式,以实现双赢。主要体现在:
1、 出版社细化服务
出版社转变了经营观念,由原来的主要目的为对图书馆销售图书转变成推荐图书,他们都意识到其实只要把图书信息传达给了客户,不管他们从何种渠道去购买,出版社都能实现对图书的销售。各出版社都积极寻求信誉好的,返款及时的馆配商合作,定期发送纸质书目信息、样书、光盘版书目信息等,通过各种方式让自己出版的图书信息能最快让图书馆了解到。很多大的出版社已经在针对图书馆的采购要求对应地采取多种服务方式。人民邮电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等都先后专门成立了图书馆服务部,很多出版社都根据客户的需求不断改进现采环境及提供更人性化的服务,清华大学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科学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等由原来只是设立专门的样书室,既没有分类也没按出版时间先后顺序来摆放,增加了不少工作量,通过和图书馆采访人员的沟通交流,认真听取采访人员意见,现在不仅设立了专门的样书室,而且按学科分类摆放,如根据各出版社的侧重点不同按计算机、经营管理、电子电工、社科、数理化、机械、材料能源、化工、文学等等分类摆放;适合高等院校收藏的与适合调职院校收藏的分开放;不仅用不同的色标将出版年份区别开来,而且在书脊上贴上了条码和标明出版月份,可以让采访人员对需采购的图书品种、出版年限、出版时间、适合专业等一目了然,减少了重复劳动,减轻了采访人员的工作强度。以前是每去一次出版社现采,就要将所有样书查一遍,一天只能跑一两家出版社,人又辛苦效率又低。而现在每次去只要将最新出版的没有采购的新书查重下单就行了,方便了采购,节省了时间,一天至少能去四五家出版社现采,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做得最好的是人邮社,通过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他们将新的样书全部做成只有封面和内容摘要,但是采购所需要的基本信息都全了,书名、书号、开本、页码、作者、各章节介绍等一应俱全,这种方式既节省了成本、节约了空间,也方便了采购人员拿取,减轻了采访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劳动强度,这是值得其他社学习和效仿的。同时人邮社的“馆藏调查”也将服务纵深化,通过自行研发的软件对某个图书馆的馆藏清单进行批查重,针对查重结果、采到率、借阅率等情况,结合该院校重点学科建设、专业设置的不同,为图书馆提出个性化的馆藏建议。化工社、科学社还开展“协助查重”业务,将各馆的已购买该社图书的馆藏数据提供给该社,与该社所有图书数据进行查重,将各馆漏订的信息反馈给采访人员进行补订。
2、 完善书目信息
清华社、人邮社、科学社、化工社、电子社等在与图书馆建立日常信息联系的基础上,都定期将最新书目信息按各馆要求的格式通过邮件发给各馆的采访人员手中,方便了采访人员及时了解各社最新出版动态和最新出版的图书,像科学社为了避免信息冗余,该社正在着手研究不同类型图书馆的不同需求,对新书信息进行分类,按照各馆的需求制作专题电子书目发送。还有许多大社也正在朝这方面努力。
同时馆配商也在积极行动,谋求发展对策,包括设立样书间,加强同图书馆和出版社的交流与沟通,提供较全且系统的电子书目信息,力求在出版社与图书馆之间搭建一个良好的文献采访平台。
随着第一轮评估工作的结束,很多学校不会也没有实力继续追加数百万元专款购买中文图书,市场需求量将会有一定程度的下跌,图书采购将告别近五年来的飞速增长期,回归理性,进入平稳发展期。需求结构会有所改变,以往见书就采的情况会减少,对新书、高品质的书的需求增大,品牌社的优势会凸显出来。但大多数大学馆的图书采购市场将会保持一个相对稳定的增长,随着中小型院校越来越多,对中文图书的需求还会保持一个稳定的增长量,而且随着学校的发展,对图书馆经费会逐年增加,社区图书馆的建设对图书的需求也会增加。公共馆、乡镇文化馆的投入将成为新的亮点。所以说,随着市场的稳定,对服务和图书的质量将提出更高要求。因此,无论市场如何变化,提供优质的服务,出版高品质的图书将永远是馆配商和出版社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的不二法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