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在令人期盼的奥运年中,也许有些人却实在高兴不起来。
高考的分省命题,无法根本控制的高退货率,高码洋低折扣,民营图书发行业疲于应对经营、生存受到的严峻挑战,而2007年秋季的纸价上涨,更是给原本已经遭遇危机的民营书业雪上加霜……
2008年初始,寒冷的严冬,民营书业究竟该如何度过?《中国新闻出版报》为民营图书发行业开了这样的诊断书。
岁末诊断
“国”进“民”退的2007
继思考乐书局、百荣书城成为一道曾经美丽的风景线后,中国第一家也是最大的全国性民营连锁书店席殊书屋(曾经遍布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400多个城市的600余家加盟店)或者倒闭,或者更换招牌,已经走了下坡路。此外,一度达22家直营店、10家加盟店、逾13万会员的上海明君书店也在劫难逃。
民营单体书店个案的荣辱,折射出整个民营图书发行业的兴衰成败:管理不到位、资金链断裂,这是许多民营书店普遍存在的问题。盲目扩张、公司财务混乱或者动用供货款,最终的资金链断裂也就成了必然的结果。而种种问题的根源在于,许多民营企业经营者缺乏对图书发行行业发展趋势的准确判断或对企业方向的准确把握。
有“倒下”的,当然也有“站起”的。当当网凭借成功拓展网上书城模式与概念,在成功地将读者引入C2C业务后的8岁生日宴会上,当当网有望收获8亿元的收入;以志鸿为代表的手握“出版物国内总发行权”与“全国连锁经营权”两面大旗的“总发”民营企业2007年也继续扩张;以路金波、杨文轩为代表的民营出版经纪人开始策划并一手打造出“亿元作家”、“出版工业”以及“天价稿酬”;颇具特色的光合作用书房北京店、广东学而优少儿书店等也在大书城林立的大城市中,告诉读者一种别样的生存方式……承接许多民营的“倒掉”,相对于许多“好好活着”的民营业态个体,其实民营书店的存在理由绝对是充分的。
随着明君书店、思考乐书局、席殊书屋、百荣书城这些曾经的民营连锁书店成为回忆的时候,国有书店的股份制改造已经显示出强劲的竞争力和生命力。国有书店的崛起从另一方面令民营图书发行业的生存状况愈加艰难。最明显的就是,在令业内头疼不已的回款难问题上,一些改制力度大的国有书店,回款情况已经大大好于民营书店。总体而言,发行业已出现明显的“国进民退”的大趋势。
民营图书发行业本是作为国有发行渠道的有益补充而存在的。但目前民营书店的滑坡,已经给整个发行链条造成了巨大影响,影响到上游的总发、批发企业甚至出版环节,造成了发行流通渠道不畅,库存进一步增加。
生存机遇
十七大报告指明方向
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坚持平等保护物权,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新格局。”其中,“平等竞争”保证了非公有制与国有企业共同发展的最大可能性。
十七大报告中也提出了“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命题,为什么有两个“大”字,就是因为目前我国文化的发展和体制改革中,文化的改革与发展相对滞后。文化发展的空间是巨大的,人民群众日趋旺盛的文化需求是巨大的。所以需要大发展大繁荣。而大发展大繁荣给文化行业、出版发行行业带来了发展机遇,其中发展空间很大,需求量很大。
新闻出版总署高度重视,积极扶持民营图书发行业的发展。新闻出版总署出版物发行管理司司长范卫平在出版科学研究所主办的全国民营发行企业座谈会上表示,引进教材招标,欢迎民营企业家们进来,引进新的竞争主体。总署发行司在2008年提出要“三个服务”:为社会服务,为行业服务,为市场主体服务。其中为市场主体服务中有两个“坚定不移”:坚定不移地推动国有企业改制,坚定不移地引导国有企业、非国有发行企业的发展。
总之,2008年民营图书发行业面临的机遇可归纳为两点:一是义务教育免费教材的施行,无形中增加了学生购买教辅读物及青少年课外读物的可能;二是政府对于公共服务的投入将增加,如图书馆建设、社区文化建设、农家书屋建设等,这些由政府买单的项目将会给书业带来新的增长。机遇和挑战是并存的,因为有挑战也会带来机遇。从这一挑战中,民营企业可以看出确实是有良好的发展机遇。
生存业态
发展态势令人瞩目
目前,民营图书发行企业是中国图书发行业中的重要力量,不可轻视、不可小视。
从数量上来说:据新闻出版总署出版物发行管理司2007年统计调查:全国发行企业的数量是124078家,其中国有企业新华书店是3100家,出版社自办发行是1900家,文化教育出版社将近2万家,再加上中外合资企业有50多家,其余为民营图书发行企业;而从业人员有72万,新华书店的队伍是15万,加上其他的队伍,包括公交邮政有9万多,剩下的是48.91万民营企业员工。从网点、企业队伍的数量上来说民营占了大头。
从经营状况来说:全国图书销售码洋的总量突破2000亿,国有是1200亿,净收入只有500亿;民营收入将近300亿,由于民营经济的统计是估数,实际上民营所占的量可能会更大一些。
从社会影响来说:民营书店的影响越来越大,如前不久公示的中国政府奖,民营图书发行企业也榜上有名——哈尔滨的学府书店;民营企业家中,湖南天宇文化有限公司董事长肖志鸿,是50个中国政府奖的得奖个人之一。
从社会公益事业来说:民营图书发行企业在地方做出的贡献很大,扶贫助学、支援农家书屋建设做了大量的工作。像山东世纪天鸿书业有限公司将捐资500万元在全省建300个农家书屋,江苏可一出版物发行集团一次性向全省112个农家书屋捐赠法律类图书价值100万码洋。
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发展30年,民营图书发行企业也走过了30年的发展历程,可以充分地表明这支队伍是中国发行业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
病理说明
资源匮乏发展不畅
光合作用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孙池的观点最能代表民营“病人”的苦衷,孙池谈到目前民营图书发行业处境艰难,关键是资源越来越匮乏,这其中包括人力资源和财力资源,当然也包括政府所支持的资源,这一资源越来越匮乏,所能获取的可能性越来越小。
特别是实体书店更明显,2007年总体的趋势是一个“涨”字,房地产价格不断上涨,房租价格不断上涨。可能今天谈好的房租是每年30万元,而明天再来价格又涨了,一年内房价可以上涨三四次。5年前签约的价格一翻就是3倍,房租的上涨给企业用人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民营企业也希望给员工更好的待遇,但常常是有其心而无其力。此外,《劳动合同法》的出台,劳动力成本的提高,给民营书业带来了双重压力。“我想发展自己的品牌,但品牌发展需要资源。我们对员工、对房东、对消费者、对经销商都要讲诚信。在整个资源上,在整个产业链上我们能够得到的资源却是不断高涨的分配。”孙池坦言。
孙池继续表示:“行业人才的缺乏。我们民营企业按照我们所利用的产业人才,大部分是属于热爱图书、热爱出版和热爱文化产业的人。目前民营书业面临的变革,是到了面临更多的产业转型和企业旗帜,来互换企业家的时候。市场经济的环境下,事实上很多的民营书业缺乏的是专业的企业人才和专业的企业家来经营企业。可是目前民营的产业链和其他的产业相比,市场相对落后,包括产业所拥有的盈利性都使得民营企业没有能力网罗到合适的人才。目前民营书业真的是非常希望一些非出版行业的职业经理人投入到产业中,而文化产业能够给他们更大的发展平台,吸引他们的投入,实际上是代表了目前整个出版发行业界的人力资源的匮乏。这种人力资源的匮乏带给民营的生存状况是,我们看到并不是很多人暴富起来,而是很多人不断的倒下。”
治疗处方
民营书业生存空间何在
处方一:专而特。北京开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孙庆国旗帜鲜明地指出,对于民营书业来说,有特色的专业书店、网上书店、专业区域批发商是其发展的方向。民营书业要“活下来”并继续发展,首先要解决定位,也就是能做什么的问题;找准定位后,应该朝着“做专、做特色”的方向发展,只有坚持从专做起才有出路,才能继续发展。孙庆国建议大多数的民营从业者不要期望值过高,要踏踏实实地坐下来,认认真真地做代理、特色和服务:选品种代理包销的精品书批发商,从出版社的众多图书选题中选择适销对路的部分品种代理包销。这是近年来有些批发商的运行模式,其用意是选择快货、批量包销可以获得优惠的折扣,相对利益有保证。以往大多数二级批发商从事的批发分销业务也多选择此种模式。专业图书批发分销公司,可以是批发与直销兼营,可以服务于专业书店,也可以直接向固定终端用户如图书馆、学校、团体、专业人士供货。专业的网上书店将是完成此项任务最便捷的渠道。此外,要提供专业化的零售店服务,要从宏观上把握图书市场状况及流行趋势,全面了解图书出版信息,进行切合实际的研究分析,准确地为所服务的零售店选择合适的图书品种及数量,通过快捷的服务手段,满足零售店的需要。
处方二:小而美。“兼顾网上营销应该是未来民营书店的发展方向”,中国发行协会非国有书业工作委员会秘书长徐智明结合自己经营的龙之媒广告书店介绍,现代年轻人的信息接受和消费方式已经改变了,民营书店只能顺应他们的改变。因此,龙之媒确定了书店读者主要是20岁到25岁年轻读者。
徐智明表示,尽管有的时候,新华书店控制了很多民营所不具有的资源,但这是历史形成的;也是民营书店作为中小书店的幸运。目前,网络对小书店和超级书店一样,任何空间和时间的消费,世界是平的。在网络面前,网络上的读者只关心两个问题:第一,他要找的书,书店有没有;第二,是不是最便宜的。在未来的市场中,作为书店的群体,这种现象已经很清楚了,是大与小的讨论。而作为读者来讲,只有一个读者喜欢和读者不喜欢的书店。随着越来越多的专业书店逐步网络化,数字化出版包括网络销售会变成一个综合的结合体,类似于便利店,这种小型的位于商业区、社区的小型店的大连锁,徐智明认为很快就会出现几家,而且是大行其道。
文章来源:沃华传媒网